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宋翊假装在一旁忙碌,其实,竖起耳朵,听着闲话。
朱熹也发现了宋翊在偷听,并没有制止,反而对她似乎对河南大旱的事情有兴趣,更感兴趣。
宋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人注意了,只歪着头想着事情。
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。
历朝历代,频受蝗害困扰。
自古也积累了不少灭虫的经验。
古代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,根据邓云特《中国救荒史》统计:秦汉蝗灾平均8.8年一次,两宋为3.5年,元代为1.6年,明、清两代均为2.8年,受灾范围、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。
商代甲骨文中,就有商人防蝗的记载。
徐光启的《除蝗疏》中就写了“国家不务畜积,不备凶饥人事之失也。
凶饥之因有三、曰水、曰旱、曰蝗。”
蝗灾曾是中国三大灾旱、水、蝗之一,几千年都无法解决。
就因为久治却不能除根,最后,人民甚至产生了迷信,认为蝗虫是“神虫”
,修庙祭祀。
徐光启记载:“开元四年,山东大蝗,民祭且拜,坐视食苗,不敢捕”
而这些都是封建迷信,当然不会真的因为百姓建庙祭祀,就能解决了蝗灾。
中国传统治蝗虫经验是“捕蝗不如补蝻幼蝗,补蝻不如挖卵”
。
挖卵就是把蝗虫产卵的河滩、盐碱地耕一遍。
但随后,就有人发现挖卵也不是个完全之策,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。
挖卵,只能减少蝗虫的数量,不能减少蝗虫的面积,而且耕过的地深浅不一,蝗蝻卵化参差不齐,反而延长了治蝗时间。
因此,后来,政府就停止了单纯挖卵的做法。
将防治目标调整为没长赤坂的2~3龄蝗蝻,这时候灭它最好,等它涨了翅膀,能迁飞了,那就麻烦了。
所以,各地治蝗都把“不起飞”
作为重点。
不过,这些都是宋翊从书本中看到的。
她记事以来,中国境内就没有再发生过大范围的蝗灾了。
这还要得力于国家大兴水利、科学种植,再加上防微杜渐,早发现、早防治,这才能保百姓无虞。
宋翊想了许多,但却没有唐突地插话。
这里坐的都是聪明人,她一个丫头,冒然说出一些怪力乱神的话语,只能被当成中了邪,根本也不会有人夸赞她的。
但她也实在不忍心河南百姓又一次遇到蝗灾。
于是,宋翊只能干着急,却并没有契机说出来。
真王一直注意这宋翊,看她听说陈公子家乡河南大旱后,就表现得十分古怪。
于是,在宋翊又一次倒溢了茶水后,开口训道“你这丫头,今日怎么魂不守舍的?莫不是刚才陈公子说家乡会大旱,你就上心了?难道你还有亲朋在河南?”
宋翊一听真王问道,于是假装答道“王爷,奴婢是京城人士,哪有亲戚在河南。
只不过,小时候,奴婢喜欢看些闲书,曾经看到过一本古籍,说水、旱灾交替发生的地方,极大可能会有蝗虫危害。
奴婢刚才听陈公子说河南前两年大水,来年又是大旱,就想到了书中所言,所以才会有些担心”
“但奴婢人微言轻,怕冒然说出来,让大家耻笑,才失了神。
还请王爷责罚”
公元前221年,六国一统,华夏归一。此时的大秦国很需要一位贵人相助。于是,败家子蒙毅挺身而出?是的,败家子,身为大秦第一败家子的蒙毅,当仁不让,开始了他没羞没臊的人生。...
抓野兔,撵野鸡,捕鱼,采药,采蘑菇。没有房子,牵几条牛去换。没有车,挖几棵树去换。不用打卡,没有堵车,轻松自在,逍遥散漫,富贵闲人。蓝天白云,青山绿水,那是我的家园。背上行囊,我要回农村。...
堂堂墨氏总裁天不怕地不怕,偏偏对一个女人无计可施。当年他与乔菀是一对恩爱的情侣,因为误会分手之后他便患上了一个难以启齿的怪病。只要有女人靠近他身边,就会控制不住的呕吐,甚至觉得所有女人都是丑八怪。可是在前女友乔菀回归之后,他的这个怪病竟然莫名其妙的好转。前女友不知道耍得什么把戏,整日里缠着他求复合,高冷如斯的总裁才不会那么容易妥协!...
一手夺命金针,一身玄奇功法!天才少年陆辰自深山中走出,凭借着一手神奇医术与霸道武学,一路嚣张不断,横扫八方,最终登上王者巅峰!...
新书超强兵王在都市已发布,跪求各位朋友的支持。古语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。天生盘龙命格,承载卧虎风水的最强特种兵叶青,为了救回被拐走的唯一弟弟,毅然退伍南下。可是,在这灯红酒绿的都市,隐忍只是无用,拳头才是真理。英雄气短,儿女情长,终究敌不过那残酷的生存法则。而他,誓要成为那生存法则的制定者!...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