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顾祖禹【读史方舆记要·卷99】提到:“总兵俞咨皋者,用间移红夷于北港(台湾地名),乃复得澎湖。”
说明双方约以荷兰如放弃澎湖,则明朝对其占领台湾不表异议。
此举反映出明人缺乏对台湾的主权意识。
经长期闭关自守、实施海禁之后,明人不了解国际情势的转变,心目中仍只有澎湖,明初洪武帝实施海禁,裁撤澎湖巡检司,强迫澎湖居民迁往内地,与台湾联系的机会大为降低。
明·给事中何楷疏《春明梦馀录》的记载,就反映了一般明朝官员的观念:“台湾在澎湖岛外,水路距漳、泉约两日夜?其地广衍高腴,可比一大县;中国版图所不载?”
所以明朝统治阶层认为台湾既然不在版图之内,被荷兰人先占了也无关紧要。
从现有史料看,同意荷兰人对台湾的占领,只是俞咨皋等地方官员的私下承诺,未经上报朝廷批准。
《巴达维亚城日记》记载,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不久,就同日本人发生冲突,因为日本人反对向他交纳关税。
在争执中,荷兰人指出:“台湾土地不属于日本人,而是属于中国皇帝,中国皇帝已将土地赐予东印度公司,作为我们从澎湖撤退的条件”
,现在东印度公司已成为主人,日本人应当向他们纳税。
从这些话可以看出,当时荷兰人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,但他们说中国皇帝已将土地赐予他们,则不是事实。
因为那是俞咨皋等地方官员的私下承诺,未经上报朝廷批准。
所以《巴达维亚城日记》又指出:“中国人已获准前往台湾(指安平)与我方贸易,但宫廷并未公开许可,而军门、都督及大官则予以默许。”
。
从日记还可看出,当时只答应台南的安平港,并没有答应整个台湾。
荷兰人撤离澎湖
七月初三日(公历8月16日),明军大发兵,南居益命谢隆仪、俞咨皋、王梦熊三路齐进,直逼夷城,荷兰人不得不同意撤离。
《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》述:“初三日,我兵(明军)直逼夷城(马公),改分兵三路齐进;而夷恐甚,高文律随竖白旗,差通事同夷目至娘马宫哀禀……并无作歹;乞缓进师,容运粮米上船,即拆城还城。
孙海道(孙国祯)恐攻急,彼必死斗,不如先复信地后一网尽之为稳,姑许之。”
七月十三日(公历8月26日),荷兰人开始拆城,将建筑材料、大米、武器及其他财物转移至“大员”
(荷人称之为—“台窝湾”
,今台湾安平),携同驻台湾第一任长官马蒂孙克从鹿耳门(今安平港口,时荷兰人称为)登陆,建立新的商务据点。
《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》述:“夷果于十三日拆起,运米下船;止东门大楼三层为旧高文律所居,尚留恋不忍。
乃督王梦熊等直抵风柜,尽行拆毁。
夷船十三只,俱向东番(台湾)遁去。”
清·光绪《澎湖厅志·卷11》载:“居益大发兵,命总兵俞咨皋督诸军齐进。
寇势窘,两遣使求援兵,容云米入舟即去。
诸将许之,遂扬帆去。
独渠帅高文律(或译作“葛温津”
)十二人据高楼自守,诸将悉力破擒之,献俘于朝。
澎湖之警以息。”
从此荷兰退出澎湖,转进台湾,开始在台湾南部三十八年的盤踞,彻底改变了台湾的历史命运。
《康熙戡定台湾记》论及:“荷兰红毛夷求香山、求澎湖于中国而不得,乃以重币啖倭,求台湾一互市地。”
此战明军三次增兵,战事拖延了八个月时间,拥有10倍于敌的兵力却始终不能攻占荷兰人的要塞,最后以围困战术逼退荷兰人。
这次战役海上交锋的事迹几乎没有,明军扬长避短以自己的优势陆军来决定战斗胜负,在战争计谋方面做的不错,总算收回了澎湖。
重生到千禧年,身为金融博士的聂文尧狂喜,他开始疯狂买地皮,收农村老物件,炒股,他这一世发誓要做超级亿万富翁。...
...
一朝穿越,结果发现嫁给了一个太监。罢罢罢,既来之则安之,反正她有灵泉可助他雄风再展。啥?嫁给太监还怀孕了?英俊的太监相公还对她说生下来,我来养!苏囍无以为报,只想替他医治。谁料余烬处处闪躲。苏囍喂喂喂,我真的能让你再长出来!...
他曾是华夏第一兵王,代号幽冥之语因为不为人知的原因回到故乡,原本想安静的当个快递员却不想成为冰山美女董事长的丈夫。当华夏处于危机之时,他再次戴上蛟龙戒挺身而出,所过之处龙啸九天,无人可挡,他是狂神,更是屠神榜第一名。...
...
一个莫名其妙得了另一个平行世界记忆的家伙,野蛮粗暴的一头扎进了文娱圈。他像一个鲶鱼一般,搅的整个文娱圈鸡飞狗跳,人人见之变色。他是一个不是明星的明星。是一个会说相声的作家,是一个会武术的诗人,是一个演小品的歌手,还是一个会演戏的农民。他叫郭大路,人称郭大炮,又名郭大坏。要想死得快,请惹郭大坏!文娱时报...